特此感谢提供素材的学前班童颜老师及学生、一年级李睿老师及学生、二年级邓璐琴老师及学生的投稿支持。
一年级乔望之
学前班乔朗之《中国功夫》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有名的唐诗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最初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从这天开始,雨水多了,天气也暖和起来。
清明节也称为寒食节,主要的风俗是扫墓,也就是清扫祖先坟墓,表达对先人的敬意,这个习俗据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在坟上添些新土,拔去长在上面的杂草,将各种食物酒水摆好,烧上一炷香,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现在,为了节约土地资源,中国绝大多数地区已不实行土葬,扫墓也就渐渐地变成了一种怀念故人的仪式。
清明节做什么
扫墓
扫墓,被认为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扫墓与中国传统的孝道和祖先崇拜密切相关。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中国农村的丧葬习俗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根据居住地的不同,扫墓的过程也不同。
在农村,中国的墓葬多年来变化不大。大部分的墓穴并不在墓地里,相反,它们往往位于风水好的吉地。相反,他们往往位于一个吉利的地方,有良好的风水。通常在小山或山的一侧。
城市里的墓地通常都很紧凑。没有土丘,通常也没有草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又一排的石碑,石碑之间通常有水泥路。在这样的城市公墓,几乎不需要维护坟墓。
给祖先留下供品
在农村,坟墓清理完毕后,一般都会在坟头脚下或在那些被水泥覆盖的坟墓前的半圆形水泥上摆放祭品。祭品的内容因家庭和地区而异。例如,在湖南农村,典型的祭品可能包括一碗用筷子盛着的米饭,一个塑料杯装的浓烈的中国白酒,以及一个鸡头或其他肉块。
祭品放在墓前后,家人就放鞭炮,烧香、烧纸地狱钱。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禁止放鞭炮,所以在清明节当天或前后,城市里下葬者的亲属可以简单上坟,烧点香,留点花。
春季郊游
在祭拜祖先扫墓之后,很多人都会在户外享受自然风光,同时参加春游活动,即所谓的踏青。由于每年的清明节都是在初春,所以通常都是在一年中最早的一些温暖的日子里。祖先安葬在城市里的人,或者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时间回乡下扫墓的人,往往会到公园或其他可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地方。
放风筝
另一项流行的清明活动是放风筝。踏青出游时,人们也会在清明节的晚上放风筝。傍晚时分,风筝上往往会挂上彩色灯笼,使其在天空中一闪而过。
传统上,人们相信,把风筝的线剪断,让它飘走,而不是把它卷回去,可以增加好运的机会。人们认为这样放出的风筝会把人们的不幸带着飞上天空。
清明节吃什么
由于这个节日与寒食节有较早的联系,人们传统上只在清明节期间吃冷食,而在中国南方,人们通常吃青团。在中国南方庆祝这个节日时,人们通常会吃青团,这是一种用糯米和大麦草或艾草制成的圆圆的、粘粘的、微甜的绿色饺子。粽子里通常会有一些馅料,如甜红豆沙。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也流行吃馓子。这是一种油炸的咸面团麻花,是事先煮好后晾凉的。由于每一根脆脆的麻花都是由多根细细的面团组成的,所以每一根馓子看起来就像一串面条。馓子是凉拌的,通常用芝麻调味。
保持传统
清明节在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为许多人提供了拜祭祖先和享受户外活动的机会。
如果你在此期间在中国,请记住,由于清明节也是一个庆祝春天到来的时间,即使你不能去亲戚家的坟墓,也可以庆祝它。相反,可以考虑品尝一些传统的清明食品,如青团,或利用温暖的天气到郊外享受大自然。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超高清宽屏全景动画,建议投影到大萤幕
后世评价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原作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张择端,历十年画成,最早由北宋宫廷收藏,靖康之祸后流入金国。后历经辗转,为南宋贾似道所得。元朝时期再度进宫,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为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至正年间又被调包,流落民间。
明朝初期,由大理寺卿朱文徽、大学士徐溥收藏。弘治以后,固归华盖殿大学土徐溥所有。徐溥临终前赠予李东阳,嘉靖三年(1524年)图归兵部尚书陆完,陆完之子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来落到宰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手上。严嵩倒台,图被没收,第三次纳入宫廷。经明代皇室收藏,后来太监冯保偷出,在画上加了题跋,之后真本又不知去向。清朝时由陆费墀保存,在上面矜印题跋。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收藏。嘉庆二年(1797年)毕沅死后,《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宫,深藏紫禁城迎春阁内,嘉庆帝命人将其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一书之中,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经历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二难,但均未受损。
1924年曾被溥仪和两幅仿作一起带至东北,但溥仪也不知何者为真品。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皇宫东院图书楼中。1945年被收入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当成赝品处理,直至1950年冬天才由杨仁恺等人从库房的赝品堆里鉴定出真迹,后藏于北京故宫。文化大革命中,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北京故宫“借”出,据为己有。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旧收藏于北京故宫。